69中文网 > 南宋小良人 > 第六十七章 出问题的青花瓷大业

第六十七章 出问题的青花瓷大业

69中文网 www.zw69.com,最快更新南宋小良人 !

    一秒记住【69中文网www.69zw.com】,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。爆竹响过之后,孙山轻轻一拉手中绳子,红绸落下,露出了正门之上的匾额,顿时间,人群之中响起了剧烈的欢呼声。

    那匾额之上,写着四个大字“启明学堂”,正是这所学堂的校名,落款之处的人名却不是孙山,而是方德卿,这是由吴县知县亲笔题写的匾额。

    匾额是孙山花了百贯钱才从县衙里求来的,目的自是为了震慑宵小,这学堂动工的第二天,便招来了西山镇上的一群差役前来打秋风,孙山无奈之下,才被逼着想出了这一招。有现任知县的亲笔题名在此,无形之中必会为这所学堂挡去不少的麻烦。

    接下来是孙山的一场当众演讲,只听他讲得慷慨激昂,众人的情绪也被他带动起来,每到一段停顿之处,两百多名孩子都会挥舞起手臂,齐声高喊着:“校长!校长!”

    演讲完毕,众人转身往学堂走去。

    在一群师生的拥护下,孙山走在正前方,进了正门,主道中央竖着一块巨石,上面书写着八个遒劲有力的红漆大字“空谈误国,实干兴邦”。这八个大字,乃是由孙山亲自立下的启明学堂校训。

    “诸位看看我写的这八个字,好坏如何?”孙山当众问道。

    “校长写的字,不用看也是极好的。”

    “校长的书法造诣极深,老朽不如也。”

    众人拍马屁的声音此起彼伏。

    “姐夫。”范成大点头道,“你这八个字,立意极深,小弟惭愧。”

    孙山拍了拍他的肩膀,一句话也没说,自顾自朝前走去,只留下面面相觑的众人。

    空谈误国、实干兴邦,寥寥八个字,确实暗含着孙山对现如今文坛风气的不满,也饱含着他对这新入学的两百多名孩子的殷切期盼,他也希望范成大能沿着本来的路走下去,做一名治世之能臣。

    孙山领着众人将学堂内各处一一看过,最后来到平时上课用的讲堂。

    这是两排平房,共计八间。

    为了让讲堂内的光线保持明亮,前后窗户开得很大。可是窗户大了也有烦恼,现如今可没有什么透明的玻璃窗,为了应对江南多雨的气候,房顶两侧又向外扩展出宽宽的屋檐,屋檐下铺上石板,就成了环形走廊,这里必会成为孩子们课间玩耍的好地方。

    孙山推开一间讲堂的房门,里面的布置一下子映入了众人的眼帘。

    首先是宽敞明亮的讲堂内,整整齐齐摆放着数十套桌椅,一水儿的实木做工,样式新颖简约,而宽敞的桌面,又兼顾了书写毛笔字的需求。考虑到入学的孩子们多数都不识字,刚开始学习就用纸墨书写势必造成大量的浪费,每张桌面上又增添了一个小巧的木框沙盘。

    转头再看,正前方高高的讲台上,放着一张供上课先生使用的讲桌,那一张配套的高脚转椅,能让先生们360度来回转动,可在黑板与学生之间兼顾自如;墙壁正中镶嵌的那一块光洁平整的大黑板,更是吸引了众人的目光。除此之外,白粉笔、黑板擦、教杆之类的琐碎小件物品,亦是一应俱全。

    这些设计全是出自孙山之手,他借用了大量前世的教室风格,大不同于现如今学堂的模样。

    在场的众人当中,有不少都上过学堂,见到如此闻所未闻的布置,都是不由地啧啧称奇,有些人甚至压抑不住心中好奇,专门跑上前去,这里摸摸,那里看看,尤其是试坐高脚转椅的几人,更是发出阵阵的惊叹声。

    见识过校舍之后,天色已经不早了,只为看热闹的人群都陆续退出了学堂,孩子们被分散领进了几间讲堂之内,第一天的课程终于开始了。

    …………

    刚刚忙完学堂的琐事,孙山又一步不停地往磁窑场赶。

    当他中途路过慈里村时,却见村民们正齐聚在稻场上,忙得不亦乐乎。

    有人提着木桶在洒水,有人拿着扫帚在清扫,有人牵着水牛绕圈圈,牛屁股后面跟着嘎吱嘎吱滚动的石磙,正在压实地面。稻场一角,几个老人正忙着修理手中五花八门的农具。还有一堆小孩子玩得最是开心,不停地围着稻场跑来跑去,正在捕捉蜻蜓。

    这一幕场景,猛然勾起了孙山前世儿时的记忆,同样是在村中稻场上,谈笑忙碌的大人们,戏耍追逐的孩子们,一帧帧画面闪过脑海,既令他无比熟悉,又带着几分久远,那群捕捉蜻蜓的小小身影当中,好像有一个正是儿时的自己,忙碌的大人里面,有一对是他前世正值年轻的父母,还有那些熟悉又亲切的乡亲面孔,七爷、九婶、吴大伯……

    可惜,这一幕再也回不去了,不是因为他穿越了,而是童年记忆里的那个小村庄,早就淹没在了巨大的城市浪潮之中。

    过去的一切都追不回来了,眼前的稻场却是为孙山失落的心灵,稍稍找回了一丝慰籍,他要为这些准备秋收的村民们做点什么。

    带着追思离开了稻场,孙山直接一头扎进了书房之中。

    当天下午,孙家木器行的掌柜带着几名老木匠,匆匆忙忙赶到了慈里村,返程时,他们手中已经多了两张图纸。

    这图纸上面,乃是孙山根据记忆画出来的两种农具的样式,其中一种名叫稻床,另一种唤做人力脱粒机。

    却是孙山在稻场上见到,现在的农民只能使用一种名叫连枷的农具来为稻麦脱粒,这种连枷极其简陋又原始,一根长竿上面连着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,用来拍打稻麦使其脱粒,费时又费力,村民们可谓是极其辛苦。

    而他想出来的稻床和人力脱粒机,效率就要高多了。

    稻床,顾名思义,外形看上起就像一台长方形的矮木床架,人们只要拿着一把把早已斫好的稻或麦,使劲在上面掼摔,就能轻松脱粒,效率比连枷不知要高多少倍。

    人力脱粒机,造型上有些复杂,涉及到齿轮咬合等机械原理,虽然脱粒的效率更高,但造价却有点昂贵。它全靠人力用双脚踩踏来运转,当然若是稍加改造的话,也可以用畜力或水力来驱动。

    孙山让木器行召集木匠,多多打制这两种农具,分别配发到孙家各处田庄,在即将到来的秋收之时,免费供佃户们使用。

    至于两种图纸,孙山令他们将第一种公布出去,这种稻床结构简单,仿制不难,应该能很快普及起来,稍微富裕点的农户就可负担起稻床的费用,贫穷些的几家合买一台也不难。

    第二种人力脱粒机,由于成本较高,根本就不是平常农户可以负担得起的,也只有那些颇有田财的地主才有这个实力。过几天,这种人力脱粒机会将会和稻床一样,在孙家木器行里公开出售,对于它的销售情况,木器行掌柜十分乐观,但孙山并不怎么看好。

    现如今人力成本那么低廉,那些有钱的老爷们又有几个愿意自掏腰包,为手下那帮苦哈哈们置办如此高效的机械?

    事情的发展也果真不出孙山所料。

    稻床一经孙家木器行推出,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,前来购买者络绎不绝,很快各地市面上便相继出现了仿制品,由于其首先出自孙家木器行之手,百姓们又亲切地称之为“孙床”。孙床之名甚至还惊动了官府,知县方德卿派人给孙家木器行送去了一块亲笔题名的嘉奖匾额,与此同时,一封报功的奏折也从县衙发往了临安城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,人力脱粒机的推出造成的轰动也不小,前来瞧热闹的百姓把木器行的门槛都踏破了,但是直到秋收结束,也才仅仅售出了五台人力脱粒机。

    …

    当然这些都是后话,却说当日,孙山送走了木器铺掌柜,回到书房之后,双手捧起一件青花瓷器,眉头紧锁着,良久仍未散开。手机用户请浏览m.69zw.com阅读,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